【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: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,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、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,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。岁末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“流感”就像检验实践真理的“试金石”,考验了近年来医改实实在在的效果,暴露出来的问题同样使人深思。】
根据我国流感监测数据,全国报告的流感暴发疫情起数显著高于往年同期,其中多数为乙型流感导致。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数据显示,2017年第51周,南方省份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为37.0%,其中B (乙)型阳性标本占比78.1%, A(甲)型流感阳性标本占21.9%;而北方省份检测到数据分布为42.8%、55.7%、44.3%。北京市疾控中心2018年1月8日监测结果显示,全市流行性感冒较前一周上升了81.44%,且以乙型流感为主。一场“流感”反映的不单单是疾病谱的变化,更是这么多年医改的成效和不足。
成效是明显的,首先反映的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日趋完善。如以上数据反映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及时、快速、有效应对,这也是医改数年群众最直接的获得感。
其次,反映医疗保障体系的“全覆盖”。如此高的阳性率和阳性病例被及时监测,从侧面反映医疗保障全覆盖,使医疗需要及时转化成为医疗需求,并提供及时医疗供给。
第三,反映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多元化。奥司他韦(达菲)一直被认为对甲型和乙型流感具有类似的疗效,然而,它并非治疗流感的万能药。流感疫苗也成为预防和控制流感的主要措施之一被大众接受。接种疫苗可明显降低发病率、减轻症状。而中国中医科学院、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多家科研机构,对中药连花清瘟胶囊进行了大量科学研究,证明了它的广谱抗病毒作用,尤其对甲型流感病毒(H1N1、H3N3)、禽流感病毒(H5N1、H9N2)、乙型流感病毒、腺病毒、疱疹病毒等均有较强抑制杀灭作用。
第四,中西医并重的医疗服务体系提供有效医疗供给。针对本次流感,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率先发布,中医药防治方案成为本轮流感医疗救治方面一大亮点,改变了以往感冒扎堆“挂吊瓶”“滥用抗生素”的乱象,合理用药、针对性治疗成为大众和行业内一致共识。
但是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。首先,儿科医疗服务供给已经成为医疗服务体系的“短板”。入冬以来,除了流感来势汹汹,儿科门诊“爆棚”也同时占据各类媒体头条。各大医院儿科门诊几乎都是人满为患,医务人员超负荷运转,暴露了医改以来医务人员切身利益没有得到重视和改善,特别是特殊岗位、特殊群体的从业热情不仅没有得到激励,反而受医患关系紧张出现儿科医生短缺的突出问题。
其次,急诊流程优化和资源合理利用成为医疗服务效率提升“瓶颈”。流感严格意义上是否属于急症先不讨论,但事实上大量流感就诊人群拥挤到急诊通道却是不争的事实,先不说院内交叉感染风险大大增加,大量急诊资源被占用,势必影响其他急诊需要。
第三,诊疗标准化程度不一,影响诊疗效率和疗效。应该说,本轮流感病因和流行病学基本明确,但是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疗机构诊疗常规路径和标准却参差不齐。除了中医药部门,各级疾病预防和救治部门基本处于“不作为”状态,没有及时总结诊疗常规和路径方案为各级医疗机构提供诊疗指南,对同一类型疾病的救治提供“同质化”方案,贻误了最佳救治时机,浪费了有限医疗资源,也暴露出近年医改注重“框架”、忽略内涵的改革“疏漏”。
第四,医保的粗放式管理与“保大病”、“保基本”的原则不一致造成有限资金的浪费。这轮流感虽然是突发性的,但是还没有超过季节性疾病的范畴。恰逢岁末年初,也是医保资金最为紧张的时候。而流感诊疗的无序性与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“双轨制”,暴露出医改重点任务与实际医疗工作脱节的现状,更是值得深思。
每一场群体性疾病的发生都是医疗服务体系完善的最佳实际,也是医疗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实践。没有有效总结和持续改进,只能一次次的“劳而无功”,面临当年“非典”这种未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只会茫然应对,肯定会贻误最佳时机。但是这一场“流感”的启示可以让医改更接地气,尤其是把为人民造福的事情真正办好办实,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,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,想群众之所想,急群众之所急,让民生工作更加贴近人民生活。 (来源:2018.01.10 健康界 作者:静山庐主)